【元代散曲與雜劇的形成】

一、元代散曲的形成及其體製

(一)元代散曲的形成
1.宋詞精緻音律的反動
2.外來音樂的衝擊
※ 散曲的特色:
(1)音樂的節奏直爽而緊湊,不像詞的和緩圓融。
(2)押韻範圍比詞韻更為寬廣,充分顯示北方人豪邁不受拘束的性格特質。

(二)任二北定義的散曲:

1.凡是不需要動作表演(科)和對話(白)的曲子,就可以稱為「散曲」。
2.散曲包含「散套」和「小令」兩種。
3.劇曲中有由數支小令合調而成來表演歌唱的,稱為「套曲」,也稱為「套數」或「散套」,其特色是各套獨立而不聯貫,這是為了區別劇曲中相互有聯絡的各套而言的。
4.所謂的「小令」的曲名,則是為了區別同 一套曲中,體製比較長的曲子而命名的。

(三)元代散曲的體制

1.尋常小令
2.摘調
3.帶過曲
4.集曲
5.重頭
6.同調重頭演故事之小令
7.異調間列演故事之小令
8.尋常散套
9.尋常無尾聲散套
10.重頭加尾聲散套、重頭無尾聲散套

二、元代雜劇的形成及其體製
中國戲劇的源於北齊,但真正的戲劇則要到元代的雜劇才真正符合條件。

(一)元代雜劇的形成
1. 傳踏:所謂「傳踏」,原是宋人在宴會中歌舞相兼的一種表演,最早見於曾慥的《樂府雅詞》中。表演的內容是連續用相同的詞調數首組織而成;表演的過程中,表演者以詩句來替代語言的傳達,歌舞的時候,則有詞句來配合。
2. 諸宮調:所謂的「諸宮調」,指的就是將許多宮調的曲子組合而成,用來敘述一件故事的歌曲表演模式。

(二)元代雜劇的體制
1.折數
2.楔子
3.科、白
4.腳色
5.題目正名
6.襯字:詞曲中每句均有一定字數,歌者唱時,為增加韻律之美,在規定字數之外,任意增字,其所增之字曰襯字。

宮調的選用,根據盧元駿在《曲學》中的歸納,可分為:
1.屬於歡樂的題材:黃鍾、仙呂、大石、小石
2.屬於悲哀的題材:南呂、商調、商角
3.屬於雄健的題材:正宮、雙調
4.屬於詼諧的題材:越調

所謂的二十八調,即是:(畫線者為元曲中所使用者,在元代共有335 種)
宮聲七調:正宮 高宮 中呂宮 道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鍾宮
商聲七調:越調 大石調 高大石調 雙調 小石調 歇指調 商調
角聲七調:越角 大石角 高大石角 雙角 小石角 歇指角 商角
羽聲七調: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呂調 黃鍾羽 般涉調 高般涉調

青木正兒在《元人雜劇序說》一書中說:
1.雜劇一則是連綴若干既成的小曲而組成,這若干小曲,叫做一套。一套取都是
用屬於同一宮調(調子)的,也就是在一折的中間,不變換調子。
2.宮調本是源於隋唐間的燕樂二十八調,但演變到元代僅使用十二調。
3.宮聲的七調稱為「宮」,其餘(即商聲、角聲、羽聲)則稱為「調」,所以稱調子
為「宮調」。

【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】

一、關漢卿:1.淺白、引用許多當時代表民間流行事物的語彙。2.戲曲當中誇飾的要素。
二、馬致遠:前人一致認為馬致遠擴大了曲作的創作內容和提高了曲作的意境。〈天淨沙〉
三、白樸:從作品中表現出白樸散曲文辭的創作功力,也展現出他內心孤傲的性格。
四、姚燧:元代著名古文家,在創作散曲時,往往會將詩詞的風韻帶入散曲中,使他的散曲出現婉約秀麗的情致,卻也因此而喪失的散曲的本色。
五、張養浩:作品風格頗為豪邁,且多為因是有感而發。
六、貫雲石:作品風格豪邁與清麗並存。
七、張可久:元代最主要的散曲代表作家。1.作品數量最多;2.散曲的作品中,內容無所不包;3.作品中常見有所謂的「分題」和「分韻」(展現文人間的遊戲和逞才)。
八、喬吉:在元代與張可久齊名,所做小令213 首,散套十套,風格以清麗為主。

【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】

一、關漢卿:為元代雜劇始祖,不僅作品數量最多,而且表現在雜劇中的思想和藝術,也是無人能出其右者。代表作品為《感天動地竇兒冤》、《趙盼兒風月救風塵》。
二、白樸:與王實甫被歸納為文采派作家。代表作品為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、《裴少俊牆頭馬上》和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》。
三、王實甫:《太和正音譜》將之喻為「花間美人」。代表作品為《崔鶯鶯待月西廂記》、《四丞相高會麗春堂》、《呂蒙正風雪破窯記》。
四、馬致遠:代表作品為《呂洞賓三醉岳陽樓》、《馬丹陽三度任風子》、《邯鄲道省悟黃粱夢》、《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》、《半夜雷轟薦福碑》和《江州司馬青衫淚》。
五、鄭光祖:代表作品為《迷青瑣倩女幽魂》。
(元曲四大家:關漢卿、白樸、馬致遠和鄭光祖)

元代雜劇的發展,從關漢卿直到鄭光祖的過程中,有兩項明顯的趨勢逐漸在形成:
(一)曲文的編寫,從本色到文采。
(二)劇本的編寫內容日漸成熟。


93年空大課業筆記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