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論樂府詩】

一、漢魏六朝的樂府詩

(一)何謂樂府詩
樂府的定義:樂府令(掌管宮廷中的雅樂)→太樂署(掌管宮廷雅樂的機構)→樂府署(專門掌管民間的俗樂)
樂府詩的特徵:
樂府詩和詩經最大的差別在於詩經多為四言,而樂府詩則是大多為雜言詩。
樂府詩是不講究平仄和對仗的。
樂府詩的內容大部分是歌詠民間男女的情愛為主,必涉及一部分民間生活的反映,故其風格純樸。
樂府詩的來自於民間,又叫做樂府民歌,作者大多不可知。
樂府詩既然名為「樂府」,可知原是可以唱的歌謠,後因流傳日九,故失傳。

(二)漢代的樂府詩(鼓吹曲辭——是用短簫和鐃鼓所奏的軍樂、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,則是依曲調不同而區分的,是真正的漢代民歌)
1.〈戰城南〉
2.〈有所思〉、〈上邪〉
3.〈薤露〉、〈嵩里〉
4.〈引馬長城窟行〉、〈驅車上東門行〉
5.〈陌上桑〉
6.〈孔雀東南飛〉

(三)魏晉以後的樂府詩
1.民間、文人樂府並行,可謂第一次改革。
2.文人樂府,是指由當時的知識分子——即後世籠統稱之為文人的群體——所創作的樂府詩。代表作家為曹操父子三人,有名的如曹遭的短歌行。
3.北朝著名作品〈木蘭辭〉

二、唐代的新樂府運動(可謂第二次改革)

(一) 何謂新樂府運動
1.代表人物:元稹、白居易等人
2.所謂新樂府,指的就是《樂府詩集》當中的新樂府辭,也就是全是唐代所做的新歌謠,創作風格和措辭方式都屬於樂府,但是並不入樂。
3.特徵有三:
(1) 即事名篇,也就是因其內容而命名,並不沿用古樂府的題目。
(2) 不入樂,也就是不能唱。
(3) 內容主要以敘述時事為主,有很高的寫實取向。
4.代表作家及作品:
(1) 杜甫〈哀江頭〉
(2) 杜甫〈兵車行〉
(3) 元稹〈織婦詞〉
(4) 白居易〈新豐折臂翁〉
(5) 李白〈靜夜思〉
(6) 王維〈渭城曲〉
(7) 王昌齡〈出塞〉
(8) 杜秋娘〈金縷衣〉

【論古體詩】

一、古體詩的定義的定義及其體裁

(一)古體詩的定義
1.古體詩之名始於唐代以後,因為初唐以後詩壇開始追求詩的格律。
2.講究平仄、押韻、對仗和句數的限制,使詩歌讀來更能音韻協調並有律動的感覺,這種格律化之後的詩,從當時詩人的觀點來看,就是新體詩,又名今體詩、近體詩。相對而言,以前沒有設限的詩就是「古體詩」了。
3.古體詩的特徵:只是押韻,沒有其他限制;不必講究平仄和對句;雖用五言或七言寫作,但沒有嚴格規定,沒有句數的要求。
4.當樂府詩可以入樂時,與古體詩是容易區分的,魏晉以後則無法明顯區分。

【樂府詩與古體詩之比較】

A樂府詩的精神是寫實的,是在反映民間的生活,所以是以敘事的型態為主;而古體詩則是以抒情為主。

B古詩在辭藻上越來越趨於典雅,風格或委婉、或豪放,但均有高度的文人化傾向;而樂府詩在辭藻上則較為平實,風格上較為質樸,保有民歌特色。

(二)古體詩的體裁
一般分為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。(主要是以詩歌本身主體詩句來作為判別其體裁的標準)

【古詩十九首及其他漢代古詩】
(一)古詩十九首
1. 收錄於《昭明文選》第29 卷,以五言寫成,大致成於東漢末年。
2. 主要主題有:男女間的情感、人生的無常與短促、人生不得志的感憤、知音難覓,以及對遠方朋友的懷想等等。
(二)漢代的五言古詩
除抒情古詩外,尚有為數可觀的「敘事詩」,如〈上山採蘼蕪〉、〈羽林郎〉、〈悲憤詩〉等等。

【古體詩在漢代以後的發展】

(一)魏晉南北朝的古體詩
1.因為對門閥制度及對政治極端的厭惡,除少數沿襲前代的抒情及敘事外,其他大部分轉至抒懷詠志或感嘆人生的無常。尤其後者,在魏晉時期蔚為大觀,他們以對人生的感慨為主調,融合老莊思想,甚或再進一步企圖聞仙求道,想要羽化登仙,以解脫在人世間所受的困擾,這些風格的作品為正始年間的表現主題,後世稱此一時期的詩風為「正始玄風」,代表人物為竹林七賢。
2.組詩:阮籍的〈詠懷詩〉及陶潛的〈飲酒詩〉。
3.除以上主題外,尚有寄情於現實中的山水景物的「山水詩」,代表人物為謝靈運。
4.遊仙詩:對古代高士或仙人的追想,來反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灰心,以此為主題者,稱之。

(二)唐代以後的古體詩
1. 七言古詩盛行。五言是以二、三句法為主體;七言卻是以四、三句法為主體。
2. 七言古詩由於句子的字數較多,所以比較注重音節的流暢度和閱讀時的律動感。
3.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李白的〈長恨歌〉、〈琵琶行〉。
(三)唐以後,古詩仍是以五言和七言為主題型態,在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繼續發展。

【論近體詩】

一、律的產生及近體詩的特色

(一) 何謂格律

1.格律:就是把詩歌的寫作型態固定在某一些特定的格式之下,這種特定的格式就統稱之為格律。
2.韻文:是指將原本沒有形式規格的散文加以規範,使散文的句法成為有押韻和對仗的型態。
3.反切:古代的注音方法。
4.平仄:就是從語言中的聲調去歸納出來的讀音類型。(平上去入)
(二) 近體詩的特色
限制句數、講求對仗、在固定的位置要押韻、每一個字都要注意平仄。

二、論初唐詩和盛唐詩

(一)初唐時期的近體詩
1.初唐四傑(王勃、楊炯、盧照鄰、駱賓王):詩風華麗。
2.沈佺期、宋之問:完成律詩的格律。
3.陳子昂、張九齡:將詩風從六朝過渡到唐代。陳子昂是第一位主張詩歌應該要有「漢魏風骨」式的寫作風格。
(二)盛唐時期的近體詩
1.盛堂是近體詩體制的完成期,並且是詩作大盛的時期。
2.題材以抒情、寫景為主,風格以淡雅、含蓄為尚,辭藻則是以典雅平易為宗,這是傳統詩學中的最高境界。
3.代表作家有王維、孟浩然、李白、杜甫。

三、論中晚唐詩

(一)中唐的近體詩
1.盛唐詩中淡雅自然的風韻,在中唐以後逐漸被濃豔、或深澀的文字取代;在對句中出現了講究辭意精鍊的現象,用典也大為增加,尤其是華麗的詩風到了晚唐時期有越演越盛的趨勢。
2.代表作家有柳宗元、元稹、白居易、韓愈、賈島等。
(二)晚唐的近體詩
1.詩風呈現綺麗、穠豔、纖美等風格。
2.代表作家有李商隱,喜用典。其他尚有羅隱、溫庭筠、韓偓等人。

四、宋詩選講

(一) 西崑體

1.西崑體名稱來自楊億編集的《西崑酬唱集》。所謂酬唱,是指這些詩人以同樣的題目和體裁,相互應和唱答;而西崑,則是傳說中古代帝王在西方崑崙山的藏書寶庫。
2.西崑體的詩風直承李商隱,力求典雅華麗,措辭深邃,十分重視平仄和對仗,喜用僻典。
3.西崑體雖不受後人重視,但仍有影響力:
(1) 第一,西崑體重視形式之美,重視鍊字的表現方式,在宋代中期以後一直是被效法的對象;
(2) 第二,重視詩中要表現才學,所謂的「重意」,一直是宋詩的共同特色,而這個「重意」的來源,就是西崑體。

(二) 宋詩風格的建立

1. 內容較為典雅平淺而工巧,代表人物為王禹偁。
2. 主張平淡詩風者,代表人物為梅堯臣和蘇舜欽。
3. 宋詩中有說理的風氣,由歐陽修首開風氣。歐陽修不僅捻出重意(表現才學)、重理趣的宋詩特質,而且也揭示宋詩說理、敘事、詠物的寫作體裁。
4. 把宋詩發揚光大者,則是蘇東坡。他所作最受人爭議的是「以文為詩」、「以議論為詩」,以及慣於不守格律。此風格產生重大的影響力。

(三) 江西詩派及其他

1.黃庭堅主張作詩是有方法可循的,於是提出著名的「脫胎換骨法」。所謂「脫胎換骨法」,就是利用前人的詩句,或者沿襲其意而改變其辭,或者直接就在前人詩句中改動幾個字,以變為己有。
2.南宋四大家
3.四靈派
4.江湖詩派


93年空大課業筆記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